管理:精益求精 永无止境

发布时间:2014-03-31 来源:东方航空报

  组织有序 稳步推进
  运控中心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将管理提升工作与基础管理、重点项目、“向运行要效益”以及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成立6个管理提升项目专项工作小组负责落实专项工作。运控中心合理有效地控制管理提升过程,各部门积极参与,“自我诊断”环节以“找准问题、务求实效”为目标,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方法广泛开展调研。
  “引进来”: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访问上海飞行部、工程技术公司、地面服务部等相关单位,回收问卷53份,以了解外部接口单位对运控中心的建议。“走出去”:加强与兄弟公司的学习交流,运控中心领导一行十人先后赴广州和北京与南航、国航运控中心进行业务交流,内容包括一体化管控模式,专业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AOC大厅和应急控制室的设施、功能和布局,各类运行信息系统建设,机组排班管理以及安全品质管理等。在此次业务交流中,南航先进的运行信息系统和机组排班管理,国航功能齐全的AOC大厅和“集中放行、区域分控”的一体化管控模式,都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沉下去”:深入开展内部调研,运控中心各单位、机关各部门通过员工提案、头脑风暴、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自我诊断,查找问题和不足。
  结合公司“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要求,根据雷雨、台风频发季节的特点,运控中心将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作为管理提升“自我诊断”阶段的突破口,边诊边改,同时确定了需要长期改进的4个突出问题,鼓励各部门深挖潜能,群策群力地开展管理提升活动。
  重点突出 成果显著
  
运控中心紧密围绕公司目标和中心硬仗,明确任务、高效运行,以“立制度、建系统、强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管控能力,做到了安全运行平稳有序、服务品牌明显强化、运行效益成绩显著、运行队伍和谐稳定。
  面对恶劣天气增多和运行环境复杂等不利因素,运控中心克服困难,奋力拼搏,2013年实现安全运行航班681435架次,同比增长7.55%,并实现了连续4年无公司等级差错的安全纪录,被评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运控中心始终高度重视过程控制和全流程品质监控,通过成立运行经理室,建立专家每日双例会制度,将安全管理从功能型向流程型转变。实施一体化管理后,运控中心建立并不断调整优化周生产例会、月度安全视频会、季度总经理现场办公会等安全例会制度,传达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布置工作重点,提示和解决运行中的风险问题。
  通过不断深化信息系统建设,运控中心重点推进五大运行领域11个系统的建设,更高效地确保航班运行安全。在签派运行中引入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加强对飞机航线和运行的监控;“签派运行监控系统”气象告警和燃油监控模块的上线,为签派员和机组在航班运行突发情况下的协同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航班辅助调配模块和电子调配单系统的上线,为建立高效的大运行体系作支撑,并对调配决策过程进行了有效监控和分析。在运行决策方面,建立了微信气象、中国运控联盟等微信群,以获得天气信息以及特殊情况下兄弟公司的运行方案,制订更符合公司运行实际的策略。在情报管理方面,上线“导航数据维护模块”“航行通告系统”“航行情报数据综合比对系统”和电子飞行包(EFB)等项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航行情报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运控中心紧扣管理提升的主题,增强内在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提升“五种能力”夯实发展基础,即提升值班能力:加强运行关键岗位建设,组建运行值班经理团队,新增性能、航务支持席位,优化运控大厅“七区一部”的布局,构建总部三级、分(子)公司两级的值班体系;提升业务能力:初步构建了人才培训体系,搭建专业序列素质模型和培训模型,形成运控专业学习地图;提升质控能力:组建了各专业骨干人员的内审检查员队伍,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流程开展模拟内审;提升协调能力:在面临旺季生产等重要任务前,建立多方协调机制,与客运营销委员会、地面服务部及物流公司建立四方联席会机制等,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排除运行难题;提升管理能力:提炼典型运行经验和优秀案例,新建及优化了一批业务流程,并且对所持有的运行类手册进行全面检查,督促整改,采取“组织+个人”的模式统一管理,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
  提高运行效率 改善服务品质
  2013年,民航局公布的东航航班正点率为76.59%,是全民航第二,三大航第一。
  去年,面对日益严峻的运行环境,运控中心首先实行“三抓”政策,扎实提高运行效率,即抓航站,加强对各分(子)公司属地航站的航班正常管理和对外协调工作;抓源头,建立实时运行信息缺失的检查流程,落实航班运行基础信息完整、准确的检查通报制度,加强对航班运行基础数据的管理与维护;抓落实,做好航班运行保障不正常事件调查、处罚等过程的监督、管理和通报,共查实处理航班不正常责任事件185起,奖励航班正常性工作事件83起。其次是推出“五早”策略,成功应对航班大面积延误。运控中心组织应对台风的应急演练,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成功运用“早分析、早预警、早决策、早发布、早恢复”的“五早”策略,全年共应对67次因大雪、雷雨、低能见等复杂天气造成的航班大面积延误;共应对31次台风,发布了25次预警信息,进行了19次运行决策;同时避免了因航班延误引发的大规模服务性事件的发生。再次是开展航班延误专项整治。运控中心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和日常管理机构,先后组织召开3次公司级航班延误治理任务布置及成果检验会议,发布公司航班延误专项工作要求,落实3项目标和9方面约束机制,专题协调解决机务跟班、危险品交接、机坪车辆保障等环节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狠抓六个关键,即抓计划,减少公司因计划原因引发航班延误的比例;密监控,每日监控并在航班运行系统中发布预警航班;早决策,及时预判次日可能因天气、运力等原因取消的航班,尽早决策;建机制,要求前移完成航班保障的时间节点,建立始发航班正常保障长效机制、快速过站保障机制和机组执勤监控预警机制;顺流程,坚持例会制度,定期总结治理成果和存在问题,专题协调、解决保障流程问题;强整改,与局方认真核对每期整治通报中上榜航班的延误原因,对公司内部原因造成航班延误落实整改。专项整治期间,公司航班正常率同比上升1.58%。最后,搭建CDM平台,提升协同决策效果。运控中心派员加入华东局CDM系统研发项目组,共同探讨并明确运行保障要求。2013年下半年,运控中心启动了与上海区空管中心团委的交流共建项目,在AOC大厅增设运行协调席位,还专门派员常驻空管局流量室,对口空管指挥部门共同决策,协调航班放行时刻,使航班流控延误同比下降5.3%,取得了良好的航班优先放行效果。运控中心加强与各方的协作,顺利完成重点任务,2013年共保障专机47架次,包机49架次,重要飞行39架次,VVIP航班377架次,VIP*航班899架次,VIP旅客48709批次;圆满完成重要任务航班126架次,保障雅安地震救灾航班20架次。
  精细化管理  提升运行品质
  运控中心注重精细化管理,围绕“精、快、优、细”持续开展“向运行要效益”活动,坚持“大改小、小改大、合并转”的原则,以“降低直接运行成本、监控与优化飞机性能、提高公司航班正常性”为三大重点项目,不断推进效能监察工作,相继推进了双跑道滑行优化、高高原机场航班载量最大化等10个管理项目, 2013年共节支创收8.43亿元。
  航班运行前突出“精”。运控中心挖掘机组排班的潜力,在完成机组排班系统基本功能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了上线单位排班系统与飞行网排班功能的切换;坚持精细运行创效益,从航务、性能、情报入手,精密分析,精细运作,精致管理,加强航路优化和业载受限制航班的增收工作,深入推进EFB建设,从源头开展节支创收工作。
  航班运行中突出“快”。运控中心对航班运行调配以安全、高效为准则,完善流程,落实职责,严格运行标准;建立严格的运行品质监控分析制度,克服航班量大、运行复杂等因素,快速协调,提高了营销委合并航班申请的成功率,降低了航班长时间延误率,提高了航班执行率。
  航班运行后突出“优”。运控中心建立严格的运行品质监控分析制度,在航班运行结束后,坚持开展日讲评会、周协调会、月分析会的“三会”制度,及时总结和分析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优化运行环境和资源,做好增收节支项目的闭环工作;深化推进DOC项目,节约燃油,降低成本。
  运行管理中突出“细”。运控中心飞行情报部整合导航数据库、运行支持部,租用高速打印机打印航班放行计划;西北运控部利用航班空余吨位携带回程油;山西运控部合理分解JEPPESEN航路手册;江西运控部将飞行资料进行电子存档;四川运控部和甘肃运控部降低办公用品消耗……这些节支创收措施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持续改进 长效发展
  2014年,运控中心的工作思路是以“注重科技、持续安全;协调合作、顺畅正点;降本增效、高效精飞;三图引领、强化管控;创新理念、推进转型”五场硬仗为目标,协同聚力,迎难而上,致力于做到“一二三四”,即一个转型,深入推进运控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运控中心中长期规划落地,落实理念创新,推进运控转型,打造运控改革升级版,积极支撑公司转型;两项任务,围绕“深、实、细、新”抓好党建工作,完善体系建设;三张地图,以流程地图、信息地图、学习地图为核心,注重顶层设计,建立运控系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四种能力,提升信息集散能力,提升降本增效能力,提升资源优化能力,提升航班保障能力。东航运控人通过推动运控系统的创新转型,为建设幸福一流的运控中心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