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改革发展东航展翅奋飞

发布时间:2012-09-25 来源:文汇报


图片说明:联盟号起飞 

图片说明:东航与天合联盟

图片说明:东航云南有限公司成立

图片说明:战略解码现场

图片说明:空铁通

图片说明:利比亚包机

图片说明:汶川地震伤员航班

图片说明:玉树救灾飞机上的碰头礼

  十年改革发展东航展翅奋飞
  2011年12月6日,东方航空上海总部会议室里上演激情一幕,与会的管理者们手拉手、互相激励:“打赢七场硬仗,推动东航转型”——东航2012战略解码会的现场,定格了展翅奋飞的“新东航”。
  十年东航,波澜壮阔。2002年10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宣布成立,原东航、西北航、云南航融合成为“新东航”,揭开东航发展的新篇章。
  十年探索,汗水浇筑。经历了业务整合、文化融合、品牌重塑,打赢了“起死回生”、“东上重组”、“世博保障”三大战役,东航实现了华丽转身,正投身“转型升级的发展之战”。
  “战略”、“解码”、“绩效”,这些管理学上的名词,在东航人看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2009年到2011年,东航集团连续3年盈利,总额超过12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净资产回报率居央企前列;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115%下降到2012年6月的80%。2012年,东航确立了实现商业模式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的雄心壮志。
  走出“微笑曲线”的低端
  如果把航空产业比作一条微笑曲线,航空公司一直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2001至2009年,全球航空公司亏损531亿美元,中国航空公司加起来的亏损达26亿元人民币。处于产业链核心的航空公司,其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东航集团公司总经理、东航股份公司董事长刘绍勇说:“作为传统承运人的航空公司,不管是线性模式、网络模式还是枢纽方式,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最终要靠自身转型变成现代服务集成商,如果不从一个传统的航空承运人向现代航空服务集成商转变,就只能永远处于低端。”
  走出微笑曲线的“谷底”,从发展战略上寻求突破,是东航最智慧的选择。新东航成立之后不久,就启动了战略研究,2004年初制定了“战略框架”,对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枢纽建设、服务品牌建设、人才强企、多元化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举措。2005年4月,调整之后的“战略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东航建设成为“国际化经营的、具有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的航空运输集团”,构想了2020年进入世界航空运输企业20强的远景规划目标。2009年初,东航启动断臂、止血、输血、造血四大举措,提出了重振东航的规模网络等“五大战略”和安全体系建设等“五项工程”,引导东航走向新生。
  近3年来,东航先后与云南、武汉、拉萨等多个省、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双赢合作;先后与多家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分别与南航、中华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航线互为衔接、产品互为销售、代码互为共享,彼此增加新的盈利空间;与多家运营保障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增强协同保障能力。东航与青海共同开创了航企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全新模式,被业界推崇为“青海模式”。
  2011年6月21日,东航正式加入天合联盟,仅仅用了12个月时间就完成全部入盟对标和准备工作,效率之高,业界罕见;借助联盟的资源,东航的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全球配置资源能力逐渐增强,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
  在红日与大海间,新东航开始翱翔。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在东航人看来,执行力决定成败,“战略解码”至关重要。正如东航集团党组书记、东航股份公司总经理马须伦所说:“解码已融入东航的发展基因,是东航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未来的重要窗口,也是东航超越自己、携手并进、乘胜转型、决胜未来的行动指南。”
  起步之年,改革整合成为“解码”的主旋律。2004年东航运行控制中心正式运行,全面实现对所有航班的统一协调和集中管理,颠覆了传统的以调度为中心的运行生产管理模式,引发了东航内部业务流程再造。新东航成立的最初几年,东航维修工程系统仍采用分散控制的管理模式,飞机不能按市场需求统一调配,2005年,东航启动机务系统一体化转型工作,建立了统一管理、闭环控制的现代机务管理机制,降低了航材的仓储成本,提升了机务维修效率。
  历时3年,东航基本实现了“五统一”:统一运行规则和安全管理,统一机队规划和航线布局,统一市场营销策略和运力安排,统一标识、代码、服务和培训,统一机务维修和航材配置,在规范化管理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资源整合,产生了“1+1>2”的效果。
  响应上海航空枢纽港建设,东航将各分公司的运力向上海集结,探索航线由“点对点”的线性模式向轮辐式的网络模式转变,逐步使运力的“物理集中”产生“化学反应”。
  “以业绩论英雄”的用人观,进一步激活了新东航。2004年东航提出工资制度、用工制度、干部制度三项改革。2009年是东航人事制度改革的破冰之年,变“相马”为“赛马”。183名临近退休年龄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退居二线,200余名朝气蓬勃的管理人员,通过公开竞聘走上新岗位,竞聘比例达67%。如今,东航严格按不低于50%的岗位比例开展管理人员公开竞聘。
  一支具备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队伍逐渐成熟,十年来,东航与通用电气航空公司合作管理发展培训项目,东航已有200多名中、高管学员毕业,在重要岗位发挥着核心骨干作用。转型中的东航管理理念也更为科学,正从规范化走向精细化,从条块型走向系统型,从单向型走向闭环型,从功能型走向流程型。
  服务“诚于中,形于外”
  “我是个默默工作着的普通人。风雪雷电中,从未有过分毫的退缩或懈怠;节日的万家灯火里,为我守候的那盏常常亮到最晚。我平凡而不完美,但我一直努力做到更好。我知道,站在您面前的这一刻,我,就是东航。”在东航首部反映一线员工心声的宣传片里,有这样一段质朴的服务感言。
  1989年,东航成立了首家空中示范组“凌燕乘务示范组”,成为中国民航业内服务意识的启蒙者。2002年新东航成立后,把“满意服务高于一切”的理念融入工作。2004年,东航股份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凌燕服务”商标,这项东航首创的空中优质服务,率先成为中国航空公司的一大“服务品牌”。
  如今,很多东航员工以“东航”为标签,在网上开设了个人微博,提供咨询服务、传达感人故事,这个全新的平台,为东航服务品牌拓展了新空间。于是,就有了“鸟击后安全降落旅客唱歌谢机组”、“万米高空机组迎接新生命”、“行李员爱心之举照料宠物狗”等动人事迹的口口相传。
  从传统“面对面”的人工服务,到利用信息化建设构建“背靠背”的信息服务,东航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服务品牌,最终让旅客感受到“心连心”的服务体验。
  2011年,东航被民航局授予“飞行安全五星奖”,并凭借优秀的经营业绩荣登《财富》“2011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排行榜、BrandZ“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强”,位列“上市公司品牌竞争力排名第三”和“沪深主板市场企业竞争力排名第六”,成为央企中首家被中国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民航企业。
  凝聚和谐奋进的文化因子
  今年8月9日,新版“东航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正式发布。经过3年多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研讨梳理和提炼,并对3年来东航起死回生、全面振兴、转型升级、做强做优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加以概括和升华,东航最终确定了企业愿景——成为“‘员工热爱、顾客首选、股东满意、社会信任’的世界一流航空公司”,核心价值观——“客户至尊,精细致远”,企业精神——“严谨高效,激情超越”。
  理念精髓来自实践,也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马须伦说:“我们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凝聚而形成了独特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些涵盖和谐、创新、精细、诚信、奋进等因子的文化特质,已经成为了东航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其实,从东航集团的诞生开始,多元文化能否良性融合、和谐共进,就直接关系着重组是否成功。2009年东航上航联合重组,牵涉7万人、1700亿元运营资产、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两个上市公司,仅用了10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
  刘绍勇认为,重组成功的关键是形成统一而和谐的企业文化,“任何企业的重组,与其说是资产的重组,不如说是心理的重组。”文化在根本上是对人心的经营,包容文化差异,形成文化共识,这才是心胸开阔的体现,这才能建设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
  对竞争对手的态度,也考验着东航的心胸。东航找到了最佳的解题方式——与“竞争对手”合作,把对手变成了队友。2011年东航加入天合联盟后,与包括南航在内的其他18家国际知名航空公司齐头奔跑;2012年,与上海铁路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空铁通”产品;今年3月,与澳大利亚捷星航空在香港合资设立低成本航空公司,成为国内央企航空公司首次试水低成本航空业务。
  而今,严谨高效的东航人,正以不断奋进、只争朝夕的姿态,投入企业发展。多年前,东航所有管理人员和员工把手表拨快10分钟,由此有了“东航时间”,这一特殊的时间观念,是为了让东航人正视落后、不甘落后。眼下,“东航时间”依旧在持续,它激励东航人与时间赛跑,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改进管理工作,提升运行效率,迸发出激情超越的信心和信念。
  力量有多大 责任就有多大
  这是不同寻常的飞行,是与时间竞赛的攻坚战,一架架救援专机上演生死时速。灾难突发之时,东航飞机总是第一时间起飞,搭起空中快速生命线,彰显国有大型企业应有的担当品质和责任风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仅仅半小时后,东航就启动了应急预案,主动请缨投入救灾运输。13日凌晨开始,东航以超常规的运输组织方式,确保以最快速度把官兵、医疗队以及所需物资装备送到抗震救灾第一线。黄金救援时间的前3天,东航投入41架次飞机,执行了20余座城市飞往成都、绵阳的108个应急航班。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东航创造了飞机第一时间进入灾区、运送第一批消防救援队员、送进第一批医务人员、接出第一批伤员的“四个第一”,实现了投入运力最多、航班量最多、专业人员最多、救灾项目最多、运送伤员最多“五个最多”,在抗震救灾飞行上投入近亿元。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称赞东航:功不可没。
  2011年初春,利比亚战火在即,数万我国公民身处险境。“同胞们,祖国派我们接大家来了!”在这次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包机撤离运输任务中,东航从马耳他、突尼斯、阿联酋迪拜等地迅速撤离人员6722名。东航和其他兄弟航空公司共同创造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被国际舆论一致赞叹为“堪称完美!”13天中,东航共投入各类重型宽体飞机执行加班飞行26架次,总飞行时间约780小时,运行成本高达数亿元。
  一次次紧急起飞,风驰电掣般划破高空,只为快一点,再快一点。2006年5月,东航一夜之间调集10架飞机,从云南运送千余名武警森林部队官兵至大兴安岭灭火;2010年6月,东航将南京军区舟桥旅600余名官兵第一时间运送到赣东抗洪抢险第一线;2010年8月,东航迅速调派飞机执行甘肃舟曲救灾的紧急空运任务;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发生地震,东航第一时间派出直升机和大型客机飞赴地震灾区一线……
  达则兼济天下。2002年以来,东航捐款资助西南边陲贫困地区,帮助濒临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今年4月,东航集团领导十天内两次来到云南沧源、双江两县的偏远村落,亲自为当地各族群众送上530万元人民币捐款用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为支援汶川地震灾区,东航捐款1200万元用于救灾和帮困,东航干部员工向灾区人民捐款达380多万元。东航全面开展“救灾爱心月”活动,期间,东航每售出一张机票捐出人民币10元。仅爱心机票一项,累积捐款超过3000万元。从2010年开始,东航推出“爱在东航”大型公益志愿活动,到去年底,已完成志愿服务项目2197项,关爱对象49542人。
  十年磨砺,东航早已把自己融入国家、社会的需要之中。在感恩中奋进,在共赢中前行。东航相信,力量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责任之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