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粗放型经营到精细化管理
记者:您如何理解国资委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意义?
杨旭:国资委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对东方航食这样的企业来说非常及时,很有必要。东方航食公司组建于2003年,下设19家分(子)公司,其中上海东航食品公司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合资企业之一,于1982年同香港某航空食品公司合资成立。这在当时让航食人骄傲了很久,现在大家谈起来仍备感自豪。上海航食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过合资企业先进管理的理念,曾经也当过国内行业的标杆,但近些年来,没有新的突破和超越,只是顺着过去的管理惯性前行。
去年,我到东方航食工作以后,通过走访参观行业内领先企业,发现我们确实落伍了。与国际最先进的配餐公司相比,我们无论是在经营理念方面,还是在先进设施设备的使用上,都有很大差距。人家都已达到现场数据信息化管理了,而我们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却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东方航食可以借助这个活动从细节入手,把精细化管理搞上去。
记者:在东航转型发展过程中,您认为东方航食通过管理提升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旭:作为东航旗下的航空配餐公司,我认为,东方航食首先要做好东航主营业务的保障和支持工作。航空公司要想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离不开一流的空中配餐。旅客购买航空公司的机票乘坐飞机,体验的是航空公司整个服务链上各个环节的服务,如果因为餐食质量问题导致旅客体验不佳,那么航食公司就直接影响了东航服务品牌的打造,也就是拖了东航的后腿。所以,我们必须在餐食质量上把好关,做好东航主营业务的保障和支持工作。
其次,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的经营单位,东方航食在对主业做好保障和支持的前提下,要追求效益、利润最大化。为此,我们要在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点上多下功夫。虽然我们航食起步于航空配餐,但不等于我们只能停留在航空配餐。东航提出转型要向价值链和产业链两端拓展延伸,这个战略也给东方航食配餐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航空配餐历来比较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品质,在当前国内食品领域频发安全质量问题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在非航业务上有所作为,也就是说要趁机向非航业务市场大力拓展。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创意中心,组建产品开发队伍,鼓励产品开发人员大胆创新,开发出不仅空中旅客喜欢而且也受大众喜爱的产品。非航业务市场的前景很广阔,我们会在前进的路上不断摸索,用心做好细节,走出航食公司精细化管理的道路。
记者:目前,东方航食在三大航的配餐公司中处于怎样的水平?
杨旭:从整个配餐量来说,我们是最大的。但从盈利能力来说,我们处于中游水平,或者说跟南航差不多,国航比我们要好很多。
记者:通过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东方航食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或者说,您理想中的东方航食是怎样的状态?
杨旭:东方航食承担更多的是食品加工及食品加工后的配送服务工作。食品加工这一块,我们确实有很多环节可以优化。首先是对于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持续改进,我们成立了“流程优化领导和工作小组”,通过这个工作平台,着手解决内部系统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相信我们能从粗放型经营的模式走向精细化管理之路。其次是对工业化食品发展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成果要及时加以应用。业内领先企业已经通过使用新的设备和设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我们还停留在早期那种以手工劳动操作为主的生产模式,其结果是我们的生产效率不高,人均产值不高。我们要在技术改造方面多组织、多引导,营造一个鼓励员工创新的氛围,鼓励大家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餐食浪费、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多动脑筋。据了解,在境外航空配餐业的先进企业中,有创新精神的管理层都会鼓励一线员工动脑筋做一些技术改造,或做一些小的辅助工具,方便日常操作,以提高效率,提高日常运行的安全性。我们这方面工作几乎没有开展。比如说推送餐车,几辆车同时推的效率自然高于一辆辆车单推,人家就是做了这么一个小工具,使餐车可以半自动地“走”起来,大大提高了效率。类似这样的小工具,标准配件商店里是买不到的,要靠员工自己动脑、动手去设计制作。
除了前面说的引进一些先进设备之外,我们还要在生产运行和生产管理上对信息化的成果及时应用。因为航空餐在配送过程中,如果数据不准确,会导致餐食有很大浪费。尽管我们不能百分百地消灭浪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减少浪费。按照我的理解,信息化首先要做到量化数据的采集,之后要引进条形码管理配套。这是我们未来管理的一个方向,最终要使航食成为信息化管理的食品加工配送企业。
记者:像东方航食这样在用工方面相对密集的企业,您认为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杨旭:我们首先要发挥全体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组织中层管理人员走出去对标考察。通过观摩考察,管理人员用对标比较的办法,从业内领先企业那里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紧迫感。我们还倡导一些新的理念,提出要做一流配餐企业的目标。人有了追求,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在观摩考察后,我们会对一些管理制度及相应机构进行较大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劳动方式。现在人链手工流水线有个问题,就是工作效率往往取决于最慢的人,那么,手快的人的工作效率就全被浪费了。因此,我们将按效率细分流水线上每个人的工作,把效率差不多的人放在一起。干活相对慢的人可以专门从事一些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比如头等舱餐食的摆盘,要求不像经济舱餐食那么快。同时,在绩效考核上要采取计件制,尽可能发挥一线生产工人的积极性,用足每个人的特点。
另外,要设立操作技能培训机构。这个培训不是理论方面的培训,而是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训。我们要分析流水线上大家动作快慢的原因,找出标准动作。因为航食公司短期合同工流动性比较大,没有培训机构的结果就是岗位直接培训,从而导致新进员工的提高很慢。如果有培训机构专门就流水线上的标准动作进行培训,效率就会不一样,这个培训是值得去做的。这个机构不需要很大,但要有一些实物教具。不要小看这几秒钟的效率提高,我们一天的配餐量在上海地区就达10万份!所以,还是那句话,管理提升对我们这样一个企业来说,真是太有必要了。过去大家认为,上海东方航食是沪港合资的,效益应该是很好的,实际上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吃老本。我担心的是,与东航大部队比,我们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所以,目前要加强内部管理。现在,我们让一些中层管理人员也加入到“流程优化领导和工作小组”,把各个管理领域的负责人都动员起来。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抓管理,从餐食制作和航机保障部门的流程优化开始抓,在现场定置管理至成品库的管控中,时刻将精细化融入其中,从小范围的局部改变演变到最后整体的大改变。
记者:按照集团公司的定位,板块要从投资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型,您认为东方航食如何实现集中管控?
杨旭:东方航食目前拥有上海航食等19家下属企业,其中16家为航空配餐公司,3家为非航食品公司。近几年,东方航食基本完成了东航集团公司范围内航空配餐企业的重组整合,但由于下属企业多是中外合资或多方股东合股的法人实体,股权比较复杂。企业间的资源没有共享,业务间也没有什么联系,投资公司通过董事会对其进行管理,所以一直没有真正起到“板块”的作用。各下属公司的经营仍然停留在“单打独斗”状态,管理上与重组前相差无几,根本无法体现出板块的联动效应及集中管理优势,这尤其表现在市场开拓、采购、人员调配等方面。因此,战略转型已势在必行,东方航食必须合理整合现有资源,提升总部的管控力度,逐步弱化下属公司的部分管理职能,以强化供应链、市场营销、质量标准及安全管理,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经营模式,从根本上提升集团企业的竞争力,为下一轮的发展腾飞打下基础。
现在,我们能看得到的亮点是实行集中采购后带来的效益:1至6月,集中采购已经节省了978万元。目前集中采购还仅限于上海地区,之后,要逐渐延伸到外地,发挥板块集中采购优势。东方航食将推进统一市场,集中销售,统一质量标准、管理手册等,还将推出统一的非航业务品牌,在下属企业内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一体化的分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