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企业信息“神经” 提高企业管理品质

发布时间:2012-08-16 来源:东方航空报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2015年底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大多数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要达到A级,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2009年起,东航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经过三年多的规划、调整、布局,目前东航的信息化在全民航中已是居前的水平。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东航要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运输企业,其信息化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记者:您怎么看国资委近期开展的管理提升活动?信息化与管理提升之间有何联系?

  蔡阳:我认为国资委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东航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提升管理的契机。除了提出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国资委最近还下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我来央企后看到的国资委最“硬”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提出信息化要按照四结合原则,即信息化规划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信息化工作与管理提升相结合;信息化建设与深化应用相结合;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安全相结合。重点加强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要求深刻认识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行CIO制度。国资委提到的这个顶层设计不是指技术方面的设计,而是指信息化对整个发展战略起到的关键作用的设计。文件里提到的“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我认为这是信息化的份内事,就是不需要CIO,派一个IT经理都能做。但是,如果要融入到“顶层设计”,那么公司就需要一个CIO。为什么呢?因为CIO是公司最高决策者中技术方面的参与者,CIO能够在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反映技术的意见和声音。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刘绍勇董事长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先后在南航、东航建立了信息化制度。我认为,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就是促进管理提升,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将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管理提升的促进作用。

  (蔡阳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超大屏幕,屏幕上写着“东航管理即时频道”。)

  记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公司其他领导也有这个设备吗?这个频道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

  蔡阳:这是个“老产品”了。两年半前,我初来东航时,发现每次参加会议的时候,很多信息都很滞后。我就想,任何问题当然是发生后当场得到解决是最好的。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信息输送要解决一个及时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公司领导尽管每人都分管着不同的业务,但是每一位领导都对公司的销售情况非常关心。因此,我就根据领导最关心的七件事设计了七个频道,包括销售频道、财务频道、AOC频道、服务频道等。设计方案出来后,IT技术人员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做出来了,我们给每一位公司层面的领导都配备了一台具有简洁明了的界面和实时更新数据功能的设备,让他们在办公室批文件的时候,头一抬就能看到想要了解的信息。
  目前,全民航只有东航有这种设备。国航、南航还没有,但是他们也在做。尽管我们一直严格保密,他们还是通过一些途径获取了这个界面。我们对这个系统进行了两次升级。第一次是在七个频道的基础上加了八张图,如航班延误图、航班动态图、竞争力分析图、AOG停场图等,这些图表像谷歌地图一样直观、清晰地标明了各种信息。比如,从航班延误图上可以看到东航当天执行航班的总体情况,延误航班可以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出晚点的原因。从竞争力分析图上可以看出东航在每个站点、每条航线的竞争力情况。为什么旺季飞机要往北飞,往草原飞?因为通过这些图,我们发现了问题,找出了规律。收入品质好的航线都是短航线,都在北边。航班收入、边际贡献最好的都跟北京有关。第二次升级是向所有分(子)公司开放。目前,除公司级领导每人都配备一台这种设备之外,分(子)公司党政领导也各配备一台。下半年还将有一次升级,是让正在建设中的HCC与这个系统对接,届时,我们可以精确算出每天到底会有多少因航班延误导致滞留的旅客。
  对领导来说,这个工具最大的好处是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提出特别有针对性的问题,做到主动管理。这个系统蕴含了什么理念呢?第一是数字决策,第二是实时汇报分析和决策,第三是全局观。

  记者:一说到信息化建设,大家往往会认为就是技术方面的工作,不会跟管理联系起来,您怎么看?
  蔡阳:信息化与财务一样横跨整个企业。人家说,财务是企业的血液,我认为,IT就是企业的神经。大家不要以为IT是单纯的技术。IT首先是I,即information,研究的是企业中的信息流。信息流是什么?就是管理思路和数据。而信息化本身是一个“使能够”的过程,即enable,它可以把管理思路和数据通过技术的手段搭建成一系列的平台,如知识管理平台、日常办公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协同工作平台、公文流转平台、企业通信平台等,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对东航来说,信息化还可以使产品不断优化、服务不断提升、旅客体验不断改善。所以,我们要求业务本身要有思路、有流程。信息化做起来是很复杂的,但对东航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上要开发几年,而是业务上要梳理几年。信息化的技术本身仅仅是一个手段,就是大家通常看到的表面的内容,信息化技术背后的内容或者说信息化的理念其实是内部管理提升的一个过程。我任东航CIO以来感到很幸运,现在东航中高层以上的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本身不单是一个应用工具的问题,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战略工具,成为一个企业用来改变的工具。

  记者:从您的角度看,东航的信息化现状是怎样的?

  蔡阳:我曾经向公司领导做过一个关于信息化的汇报。我说,东航这几年信息化需求极大。这个“极大”不是需要服务器、需要电脑,而是东航现在在管理和服务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改进的机会非常大。这几年,东航活过来了、站起来了,摆脱了生存危机,但是要跑起来,以及跑到领先位置,还需要大家把注意力从关注解决当前问题逐渐转移到思考未来发展战略上。我也看到了东航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想要大干快上的心情,但我更希望东航每个业务部门都有一个像刘总、马总这样的人。我来东航这几年就是帮助业务部门改变和优化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提升,也就是说,东航的IT承担了一半业务流程改变的事,如果每个业务部门都能拿出管理思路和流程,东航信息化建设步子其实可以迈得更大、更快。
  与兄弟航比较,东航基本赶上了南航和国航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建成了营销、服务、运控、机务和管控五大业务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已经在股份公司的管理中起到前线流程固化、后台资源集中调配、管理集中决策的作用。今年起逐批次向所有分(子)公司推广的培训信息产品有125个,IT渗透率指标达47%。下半年将上线推出东航管理的五大核心系统:新常旅客系统、管理ERP、机组排班系统、HCC控制系统和东航IT新机房。

  记者:刘绍勇总经理说,信息化水平上不去,企业永远是一个打工者。您认为未来东航信息化将剑指何处?

  蔡阳:“成为行业IT标杆,打造东航竞争力品牌”是东航信息化的愿景。我们规划在今年完成东航信息化腾飞的机构转型和物质人员准备,借助新经济时代科技带来的新契机和新商业模式,向几个战略方向重点突破,打造东航发展的新亮点。
  东航处于航空旅游服务价值链的中间,上游是飞机制造商、航油、航信、航材等垄断企业,下游是代理人、旅行社。从旅客资源来说,我们是有优势的,可以通过IT手段打通所有的旅客资源,做全民航的旅客销售。因为东航本身也有代理人资质,可以卖国航、南航的票,也可以把国航、南航的产品与东航的产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OD产品。从这个视野来看,东航的IT将来的发展就是民航的IT,既包括了横向的其他航空公司,也包括了整个服务链。
  我这几天正在阅读刘绍勇总经理在中期工作会上给大家发的一本书——《源创新》。这本书讲述了苹果公司崛起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推出iPod,让消费者通过iTunes方便合法地下载自己喜爱的音乐和读物。苹果公司通过iPod与唱片公司和音响制造商建立了生态圈。第二部是推出iPhone,让消费者随时随地与他人通过电话进行信息联络,欣赏喜爱的音乐和读物,玩喜爱的游戏。iPhone在继承iPod生态圈的基础上,通过电话套餐、分期付款的方式与电信公司建立了生态圈。除此之外,iPhone还通过诱人的分摊比例吸引了全球上百万人为他开发软件,建立了Apple Store开发人员生态圈。第三部是推出iPad,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得到个人文化娱乐的享受。iPad在继承iPhone生态圈的基础上,发挥其画面大的特点,与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建立了生态圈。通过苹果公司的实践,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最佳实践。你越是把自己建立在生态圈里,人家越是需要你,越是离不开你。同样道理,我们的IT要走到外面去,走向市场化,怎么走?对东航来说,除了要服务好旅客,更要服务好各种各样的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我们可以跟他们建立生态圈,建立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消亡的关系。东航如果只卖自己的机票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一定要在一些旅行网站成为寡头之前,建立自己强有力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生态圈。
  作为管理思路的一个输出口,信息化与公司战略、管理水平是紧密相连的,希望东航能够在未来五年走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