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春联添喜气

按《辞海》的注释,春联,是春节里用红纸写成贴于门上的联语。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神州大地各民族的共同传统习俗,由桃符演化而来的。
秦汉时期,人们在桃木扳上画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像,或是写上两神的名字,挂在大门两旁,用以驱邪镇鬼,祓除不祥,称之为桃符。桃符呈条形,长二三尺,宽三五寸,每于除夕之夜以旧换新,北宋王安石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正是此种情景。
五代末期,桃符发生了质的变化。后蜀皇帝孟昶爱好诗文,一连几年的除夕晚上,在桃符上题写了吉词“元亨利贞”。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大年三十晚上,孟昶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写在了桃符上,后人称作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不称春联,因为当时还没有“春联”这个词呐。
明太祖创设春联
“春联之设,始于明太祖。”(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明太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登位那年年三十早朝时,为示官民同乐,大明气象鼎新,降旨一道:“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臣下不知春联为何物,太祖作了想像性的解释,称新春佳节贴于门上之联语谓之春联,应以大红纸书写,都用吉祥祝颂之词,以此体现新年喜气洋洋。
常言道皇帝开金口,从此以后,浩瀚辞海中,多了“春联”这个新名词。
旨下之后,京都金陵(今南京)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小户,各各忙着筹办春联,通晓文墨的自己撰写,目不识丁的请人代笔,大红纸价一日三涨!
夜幕降临,明太祖微服出观,见家家门上大红春联耀眼夺目,又都讴歌皇帝恩泽百姓,祝愿大明江山永固,心里不胜高兴。至一小巷深处,发现一户门上未有春联,便进去询问原因。原来户主是个阉割的,正忙着为邻居杀猪宰羊,一家子又都斗大的字不识半升,还未顾得上请人代笔。太祖以为有情可愿,毛遂自荐为其代书一副: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装点万家门楣新
明太祖为百姓写春联的事遍传金陵,传向全国,官民感佩,纷纷仿效,渐渐普及,清朝初叶便已蔚成风气,清人富尔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写照云:“祭灶之后,即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还由此生出了一个新的就业行当:在市肆屋檐下为人代书春联,以图润笔。
继承传统习俗,如今过年时,依然是千门万户粘贴春联,内容也是老传统的吉词吉语,歌颂、祝愿国泰民安,吉祥如意,人寿年丰,发财多福,赏心悦目而又怡神,点缀得万家门楣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