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炮竹

爆竹声中辞旧岁
过年时,最能烘托热闹欢快气氛的,莫过于南北东西中爆竹齐放,映得夜空红彤彤,不绝于耳的轰响声中辞别旧岁迎来新年。
“爆竹以避山魈恶鬼”
最早明确记载爆竹的文献,是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因何要爆竹呢?该文献中也有明确的说明:“爆竹,以避山魈恶鬼。”
传说中的山魈,是一种鬼怪,每于岁末年终出现,人被撞上了要生寒热病。有道是一物降一物,山魈也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惧怕爆裂声和火光,而爆竹正好具有这双重功能,可把它吓跑,人也就太平无事了。宋人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有个“爆竹辟妖”的传闻:一老翁家受鬼魅作祟,不得安宁,邻居李畋教给他一个办法,即除夕之夜在庭院中爆竹。老翁遵其所言,年三十晚上爆竹 至天明,自后果是安然。
古人以爆竹驱除鬼怪的说法,别的诗文中也多有反映,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畲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又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爆竹行》诗:“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再如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灯谜诗:“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看时已成灰。”
初时爆竹爆真竹
信不信由你,最早的爆竹,爆的是天然竹竿,宋人袁文《瓮牖闲评》:“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炸竹也。”还有清人翟灏《通俗编》中的记述为证:“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唐代诗人来鹄的《早春》诗里也有描述:“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由此可知,那时候是把天然竹点火烧着,竹头空心多节,燃烧时里边的空气急速膨胀,引起爆裂,发出砰然巨响,这双重威力吓跑了山魈等鬼怪,保人们安然无恙。
爆竹功能的变化
我们的祖先发明火药后,到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见宋人施宿的《会稽志》:“除夕爆竹相闻,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还出现了可以连响的鞭炮,周密《武林旧事·岁除》:“爆杖,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元代的火药爆竹已很风行,为图个吉利,又把原来的单响研制成了双响。
星移斗转,爆竹的功能在人们心理上发生了变化。
一是由原本的驱逐鬼怪兼将作了迎神的手段。《中国地方志民俗汇编》引民国年间《呼兰县志》、《北镇县志》:“元旦五更,家长率族众焚香化纸,燃爆竹,迎神祭家堂。”“夜间子时,向喜、贵、财等神方位焚香叩拜,并燃爆竹,谓之接神。”年初五放爆竹迎财神亦然。
二是爆竹成了辞旧迎新的吉祥物。“爆竹一声除旧”,除夕晚上临近子夜时,地无分南北东西,几乎同一时间燃放爆竹迎来了新年的大年初一,男女老少兴高采烈之情达于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