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的马达声,赶走了黎明前的黑夜,龙华飞机场上笼罩着微明的曙光。一架标着中国民航101号字样的银鹰发出巨大的轰鸣,预示着人们马上就要起飞直奔广州了。”1957年1月11日,一篇题为《上海——广州》的文章,出现在当日《解放日报》第二版上。
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就是在这样的筚路蓝缕中启程。而少有人知的是,正是在那几天,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第一支飞行中队悄然组建,从7架拼装的“革新型”飞机与28名飞行员、机械员、报务员而起,上海终于飞向蓝天。
飞跃一甲子,60年后,这支队伍已成长为一家年运输旅客人次上亿、排名全球第7、机队规模达600架、每时每刻都有航班翱翔蓝天的“日不落”航空公司。如今,自此发轫的中国东方航空正在向着世界一流航空公司的目标奋力拉升向前。
东航的60年,与中国民航的成长发展同行,也成为上海航空事业60年发展的缩影,为城市腾飞安上“引擎”,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
飞行是一生的事业
“1984年,民航系统第一次在上海招高中毕业生,我懵懂地成了当年第一批上海20个民航飞行学员,没想到从此再没放下操纵杆,这一飞就是30年。”坐在对面的费国兴,笔挺的制服上绣着5颗金星,那是机长的最高荣誉,也是他与东航几十年共同进取的见证。
当费国兴1987年回到上海加入飞行队时,这支1957年组建的队伍,已从7架飞机、28名员工、3条航线,发展为飞行队伍999人,包括3个飞行大队、1个独立飞行中队的庞大系统,执飞国内航线70条、国际和地区航线4条,全年旅客运输量为208.93万人次,货邮运量为53490吨。其中,驻上海的第5飞行大队执飞着上海至北京、广州等国内大中型城市和上海至东京、大阪、长崎等国际地区航线,每周从上海始发航班146班,初步构建起以上海为起点通往中外的航空网络。
年轻的费国兴赶上了好时候。正是他回到上海的那一年,1987年12月24日,中国民航体制改革迈出大步,原民航上海管理局实行政企分开,分别组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民航华东管理局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988年6月25日,经过半年内部试运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正式开业。东航在原民航第5飞行大队基础上,加上乘务、飞机维修、航材、航空食品等部门,建立起服务航空运输体系,成为中国民航改革的探索先驱。
费国兴还记得,在东航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当时上海管理局礼堂里热闹非凡,“当时的国务委员邹家华、国务院副秘书长王书明、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副市长黄菊、倪天增,中国民航局局长胡逸洲等都出席了会议,我们年轻飞行员坐在台下,都对航空公司这个新事物既好奇又充满了期待。”
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迅速注入上海,也注入到更专注发展的东航。1991年5月,东航开通首条国际远程航线上海至洛杉矶;1992年6月,东航开通欧洲航线,东航客机不断飞向更多、更广阔的天地,助力上海拥抱世界、走向国际;2011年,东航加入全球三大航空联盟之一的天合联盟,开始在国际航空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随着东航的壮大,1993年,东方航空集团成立;1997年,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上市。不到10年,告别计划经济的东航成功进军资本市场,成长为一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的国际化上市公司,也成为了中国航空企业的先行者。2009年,东航与上海航空公司联合重组,成为担负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力之一。
“当年刚回到上海,我们的飞机是麦道9、三叉戟2E、还有只能坐30多个人的肖特360,慢慢的,中国民航的第一架空客A310、第一架空客A340都花落东航……来自全球不同航空制造企业、不同品牌的机型都来到东航。”费国兴说,直到今天,东航已经拥有了由波音和空客两大品牌、4个系列、600架飞机组成的世界一流机队,“飞行是我的职业,也已成为我一生的事业,这也是所有东航人的使命。”
服务是永恒的追求
2016年12月31日,乘坐东航MU5156航班的刘先生刚下飞机就被闪光灯与鲜花包围了,他还不知道的是,自己成为了东航2016年承运的第1亿名乘客。伴随着敲响的新年钟声,继上海机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上亿人次,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机场群之后,东航也迈入年运输上亿人次旅客大关,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国家战略建设中的全新节点。
“世界品味、东方魅力”,这一句凝聚着东航人追求与品质的目标,化作肩负展现上海城市形象的努力和对每一位乘客安全抵达目的地的承诺,始终如一。作为与旅客时刻相关的服务型企业,早在1957年飞行中队建队时,东航的首批乘务员也随之而出,尤其是之后长期坚持在客舱服务岗位上的9位,被称为客舱服务“九姐妹”,成为中国航空服务品牌的先声。
更为上海人熟悉的是“凌燕”。1989年五四青年节,17名客舱部优秀青年被挑选出来,组成专门团队,接受严格培训,成为东航航空服务的标杆,这就是“凌燕乘务组”,由此起步,东航围绕着旅客需求,逐步整理打磨凌燕品牌的一系列机制,在引领航空服务发展同时,“凌燕”也赢得了旅客的广泛好评。1994年,“凌燕”被团中央评为首批“全国青年文明号”,2004年,东航正式首创注册“凌燕服务”商标。从凌燕开始,由点及面,在东航的航班上,越来越多客舱服务创新从各个细节满足着旅客的需求,展现着上海服务的形象,成为上海的名片。
服务没有止境。随着上海的航空网络日渐拓展、旅客运输量越来越大,几十年不变的手工地面服务模式已再难满足民航事业发展的需求。1997年4月15日,东航历时两年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本地离港系统顺利通过鉴定,在服务旅客这一环节上,东航在行业内再次率先向信息化发展,再向智能化、互联网化进军,旅客网上值机、机场CUSS设备、自助选座等新技术新服务逐渐成熟。2014年,东航在我国民航业首家推出“购票即值机”服务。如今,除柜台值机之外,东航已能为旅客提供官网、APP、微信、移动M网、95530等6种自助值机方式,成为业内自助值机方式最全、覆盖最广的企业,无成人陪伴儿童、宠物“旅客”、担架旅客……各种需求通过手机APP,随时可以申请办理,乘飞机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
乘客的最基本需求是安全,飞行安全也是航空公司永恒的主题。在驾驶舱度过的23000多个小时,无数次在起飞、降落和空中的平稳穿梭,费国兴的感受最有发言权,“安全,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对所有细节的准求。”费国兴说,在严格的飞行训练外,从当年东航老飞行员对费国兴们的言传身教,到现在他再传给年轻飞行员,“一种良好的飞行习惯与传统,才是安全的关键,这也正是东航的精神。”
从飞行员的言传身教、到如今正在东航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三长”教育、“蓝天党团小组”建设,东航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承担起对旅客生命的高度负责与对国家财产的高度负责。近年来,无论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航空承运人,为我国承办G20、亚信等各类国际峰会开展航班保障,还是面对每天起落于世界各地的航班,东航始终以统一的专业水准,热情迎接全球旅客。2016年,东航实现安全飞行196.24万小时,飞机利用率、客座率、收益品质、座公里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五大关键指标行业领先。
追求卓越的不断创新
有志成为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需要卓越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世界级航空枢纽则离不开卓越的世界级主基地航空公司建设运营。
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全球影响力的增长,与上海的发展同频共振的东航,也在从传统航空运输承运人向着世界级“现代航空服务集成商”转型。为东航量身定制的全新浦东机场T1航站楼如今已经逐渐成为代表中国的门户级复合型枢纽,2016年东航在浦东机场中转旅客超过320万,占浦东机场的中转旅客量近90%。
如今,浦东机场每年超过50%的进出港客流为出入境旅客,国际化成为上海机场的最好注解,也反映出上海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基地航空企业,国际化的东航功不可没,每天在浦东进出的东航旅客中,已有近29%为中转联程旅客,借助天合联盟的强大网络,旅客从上海两场搭乘东航航班出发,已经可以通达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的1062个目的地,上海航空枢纽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不断上升。
上海的创新、国家的战略,正在为东航不断创造新的机遇,东航也在使命承接中开拓新的领域。2014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当年11月,东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便正式落户,以金融创新的方式开展融资租赁等多种经营;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东航随即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结为战略联盟合作关系,计划打造一支由6架彩绘飞机组成的米老鼠机队,并在东航官网成立迪士尼专区,探索打造航空+旅游的产业链。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仅在2016年,东航主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捷克、秘鲁的重大成果,新开上海至布拉格、马德里、阿姆斯特丹等9个新航点,加密航线25条,国际航线运力比重超过35%,开通秘鲁至上海的东航产地直达航班,开通西安至阿姆斯特丹的货运航线,继续推进“太平洋计划”和“欧洲盈利计划”,加强航线枢纽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伴随着央企深化改革的步伐,2015年东航率先引入美国达美航空成为战略投资者,2016年又与国内最大的旅游电商携程牵手,开创传统企业与现代互联网企业共生共荣的新业态,东航物流被确定为国家民航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东航集团则向国资委递交申请,计划将东航集团改组为具有航空特色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完善航空运输产业链,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落实国家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6年末,东航已实现自2009年以来的连续8年盈利,成为中国股票市值最高的航空公司,同一年,东航又在上海分别与波音、空客签署了新一代远程客机购置协议,引进其最新的15架波音787-9飞机和20架空客A350-900飞机。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东航运输机队规模将超过820架,年旅客运输量1.5亿人次,年货邮运输量为160万吨,实现品牌价值和溢价能力与世界一流航企接近或持平。